習近平出席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週年大會並發表重要講話 全文 這篇講話特別"剛" 第1視點 反響
習近平出席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週年大會並發表重要講話 全文 為何強調"鋼"與"氣" 側記 微評
信息量極大!習近平這篇重要講話有這些要點 為何強調"鋼"與"氣" 金句 直播回放 側記 銘記偉大勝利 推進偉大事業 全文
習近平:英雄的中國人民志願軍鍛造了偉大抗美援朝精神 必須永續傳承、世代發揚 銘記偉大勝利,推進偉大事業
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才是人間正道 實錄 講話金句 微評 網評:讓英雄豐碑矗立在每個人心中
習近平:全黨全社會要崇尚英雄學習英雄關愛英雄 在新時代繼承和弘揚偉大抗美援朝精神 新華網將對大會進行現場直播
吉林省集安市地處中朝兩國邊境,鴨綠江水清澈而平靜地流淌着,橫亙在江上的一座鐵路橋默默佇立。
作為一名依然健在的志願軍老兵,曹家麟退休後曾9次赴朝,來到曾經的戰場,為烈士後代尋親和到朝鮮祭掃而奔忙。
70年前,他們最大的20歲,最小的只有15歲。照片上的他們,和今天的“零零後”一樣風華正茂。九死無悔,軍禮有魂。70年後,白髮蒼蒼的老英雄們,聲聲誦讀《誰是最可愛的人》。
在鴨綠江上,有兩座“姊妹橋”並肩橫在鴨綠江滔滔江水之上,一座是鴨綠江大橋,一座是斷橋。
細數那些抗美援朝時期留下的遺址遺蹟,或許已不復當年模樣,但英雄的精神早已融入丹東的骨血,成就它永不褪去的鮮紅底色。
已經褪色的水壺、帶着彈孔的鋼盔、略微發黃的老舊手錶、被火燒焦的衝鋒槍、血跡斑斑的白襯衣……它們靜靜躺在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紀念館裏。如果它們會説話,會告訴我們什麼呢?
一個人生命的長度是有限的,但一個為祖國和人民,建立赫赫戰功的共和國英雄的生命,卻可以超越生命的長度拓展生命的寬度。
“抗美援朝是紅色歷史的一部分,是志願軍老兵、老擔架隊員、老幹部和老一輩人不能忘記的歲月,我要做的是真實反映那個時代的人和故事,把精神留住,傳承下去。”孫豔華説。
今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週年,將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名義頒發“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週年”紀念章。此次人員統計採取組織統計和個人申報相結合的方式進行,以組織統計為主,個人申報作為補充。
又是一年春草綠,又是一年清明時。此刻,我們來追憶6位志願軍烈士,周少武,侯永信,冉緒碧,陳曾吉,許玉忠,方洪有。他們犧牲時,沒有一個人留下後代,他們的生前事,已經知者寥寥,在家中第二代甚至第三代晚輩的講述中,那些模糊的記憶碎片,很難拼出一個個完整鮮活的人生。
中國退役軍人事務部褒揚紀念司副司長李桂廣和韓國國防部國際政策次長李倞九簽署交接書,確認這次移交給中方的10具志願軍烈士遺骸以及相關遺物。隨後,中方在現場舉行了簡短祭奠儀式。邱國洪為烈士遺骸棺槨一一覆蓋國旗後,中方禮兵護送烈士遺骸進入負責運送的軍用專機。
鄧仕均時任63軍187師559團團長,在1951年第五次戰役期間犧牲,埋葬在現屬韓國的洪川江畔。他告訴記者,每次來祭掃心裏都能得到莫大的寬慰,因為在他看來,“所有志願軍烈士都是我的父親,來祭掃志願軍烈士,就是來拜祭我的父親。”
魏天祿,1930年生,寧夏中寧人,1951年隨部隊入朝。
杜坤山,1933年生,湖北恩施人,1951年隨部隊入朝。
鄧彰德,1934年生,四川蓬安人,1951年隨部隊入朝。
張文海,1928年生,遼寧昌圖人,1950年隨首批入朝部隊來到朝鮮。
盧炳方,1932年生,江西宜春人,1952年隨部隊入朝。
吳定開,1933年生,安徽銅陵人,1952年隨部隊入朝。
周繼成,1932年生,四川樂山人,1951年隨部隊入朝。
周有春,江蘇南京人,1934年生,1952年隨部隊入朝。
唐仁福,1931年生,四川人,1951年隨部隊入朝。
單際耀,1921年生,山東膠州人,1950年隨部隊入朝。
趙清雲,1929年生,內蒙古赤峯人,1951年隨部隊入朝。
孫作胤,1934年生,山東蓬萊人,1951年隨志願軍裝甲兵指揮所入朝,1952年隨部隊回國休整後再次入朝,孫作胤榮立三等功2次。
吳清波,1926年生,福建南安人,1951年隨部隊入朝。
劉玉璽,1930年生,河南清豐人,1951年隨部隊入朝。
漆建國,1924年生,湖北人,1952年隨部隊入朝。
李來年,1928年生,山東日照人,1950年隨部隊入朝。
仇梅珍,1933年生,浙江樂清人,1952年隨部隊入朝。
張萬田,1929年生,黑龍江明水人,1951年隨部隊入朝。
張楨,1926年生,福建寧化人,1951年隨部隊入朝。
李德義,1926年生,山西高平人,1950年隨部隊入朝。
李春華,1937年生,湖南麻陽人,1951年隨部隊赴朝。
左文平,1932年生,山東沂源人,1952年隨部隊入朝。
段秀文,1927年生,雲南瀘西人,1950年參加抗美援朝戰爭,榮立二等功。
1950年隨部隊入朝並參加了雲山戰役,1952年,高彥發在準備炸燬敵人交通要道的過程中身負重傷,被送回國內救治,記大功一次。
郭凡禮,1927年生,山東嘉祥人,1950年加入中國人民志願軍。
黃玉君,1933年生,湖南寧鄉人,1950年隨部隊入朝。
楊秀珍,1930年生,山西太谷人,1952年作為衞生員入朝,在朝鮮戰場夜以繼日搶救和轉運傷員,榮立個人三等功。
李大雲,1934年生,貴州務川人,1951年隨部隊入朝。
劉茂英,1932年生,山西大同人,1951年隨部隊入朝。
張自升,1926年生,黑龍江肇源人,1953年隨部隊入朝。
王瑞林,1926年生,山東萊蕪人,1950年隨部隊入朝。
劉森義,1930年生,河南許昌人,1951年隨部隊入朝。
陳三存,1933年生,甘肅定西人,1951年隨部隊入朝。
盧可飛,1932年生,廣西防城港人,1950年隨部隊入朝。
馬清華,1922年生,雲南曲靖人,1950年隨部隊入朝。
白祖華,1932年生,四川樂至人,1951年隨部隊入朝參戰。
王佔山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金城反擊戰,帶領戰友堅守陣地4天4夜,被志願軍總部授予二級戰鬥英雄稱號。
易金榮,1932年生,湖北石首人,1952年隨部隊入朝。
廖秉信,1930年生,廣西象州人,壯族,1950年隨部隊入朝。
劉萬一,1936年生,安徽亳州人,1951年入朝參戰。
王貫三,1931年生,河南潢川人,1950年隨部隊入朝。
賁國宣,1924年生,廣西平樂人,1950年隨首批入朝部隊參加抗美援朝戰爭。
張大燕,1930年生,江西玉山人,1951年隨部隊入朝。
朱再保,1928年生,湖南嶽陽人,1951年參加抗美援朝戰爭。
孫泰鎬,1935年生,吉林通化人,朝鮮族,1951年作為朝鮮語翻譯隨部隊入朝。
任紅舉,1934年生,北京人。1951年3月底,17歲的任紅舉隨志願軍第31師文工隊跨過鴨綠江。
唐章洪,1935年生,四川中江人。自1951年4月入朝作戰起,他先後參戰上百次,榮立特等功1次、一等功2次。
徐振明,1925年生,江蘇連雲港人。
楊樹柏,1925年生,天津人,1950年隨部隊入朝。
周文,1933年生,黑龍江富裕人,1951年隨部隊入朝。
塗伯毅,1931年生,重慶雲陽人,1950年隨部隊入朝。
1950年,正在醫院接受治療的姜明山得知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後,帶着傷病離開醫院,趕赴前線與部隊匯合。
王應邦,1927年生,山西靈丘人,1951隨部隊入朝。
杜長髮,1933年生,安徽阜陽人,1951年隨部隊入朝。
陳長髮,1929年生,浙江蘭溪人,1953年隨部隊入朝。
那啓明,1929年生,遼寧鳳城人,錫伯族。
楊作雲,1932年生,貴州鎮寧人,1951年隨部隊入朝。
錢嗣傑,1928年生,黑龍江黑河人。
孫景坤,1924年生,遼寧丹東人,1950年隨部隊入朝。
解永江,1924年生,遼寧義縣人,1951年隨部隊入朝。
許萬賀,1930年生,河北遵化人,1950年隨部隊入朝。
蔣誠,1928年生,重慶合川人,1951年隨部隊入朝。
因在戰場上的突出表現,易祿亨榮立一等功1次。
趙力合,1931年生,河北任丘人,1951年隨部隊入朝。
1958年,回到家鄉的龐興海才知道自己成了“活烈士”。
丁朝忠,1927年生,河南鹿邑人,1950年隨部隊入朝。
林炳遠,1932年生,四川南充人,1951年隨部隊入朝。
黃治富,1935年生,湖北黃岡人,1956年隨部隊入朝。
高晉文,1925年生,山西長治人,1951年隨部隊入朝。
張計發,1926年生,河北贊皇人,1951年隨部隊入朝。
王仁山,1928年生,浙江杭州人,1950年隨部隊入朝。
王清珍,1936年生,北京人,電影《上甘嶺》中衞生員王蘭的原型。
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穩,一個民族才能在歷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頭
70年前,為保衞和平,反抗侵略,中國黨和政府毅然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衞國的歷史性決策,英雄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高舉正義旗幟,同朝鮮人民和軍隊一道,捨生忘死、浴血奮戰,贏得抗美援朝戰爭偉大勝利。
“一個個‘最可愛的人’用熱血與生命匯聚成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留存了共和國的珍貴記憶,這必然會成為中華民族奮進的不竭動力。”他説。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恢宏的管絃樂響起,演奏者們全身心地沉浸在優美的旋律之中。為了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週年,長影樂團正在進行最後的演出排練。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70年前,中國人民志願軍高舉抗美援朝、保家衞國的旗幟,開赴朝鮮戰場,與朝鮮軍民並肩奮戰。多位專家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抗美援朝戰爭是保衞和平、反抗侵略的正義之戰,為世界和平和人類進步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
70年前,他們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抗美援朝,保家衞國。今天,他們特地來參觀正在這裏舉辦的“銘記偉大勝利 捍衞和平正義——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週年主題展覽”。
該片深入反映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的豐富內涵和時代價值,集中展示中國人民志願軍的英雄事蹟和革命精神,生動展現全國各族人民同仇敵愾、眾志成城的大力支援和家國情懷,充分彰顯中華民族不畏強暴、維護和平的堅定決心和巨大貢獻。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進行的“你會如何紀念抗美援朝”調查顯示,72.5%的受訪者認為抗美援朝戰爭帶給我們最重要的歷史財富是為了祖國和民族尊嚴奮不顧身的愛國主義精神。96.2%的受訪者認為在新時代背景下仍應繼承與發揚抗美援朝精神。
遼寧省檔案館副館長歐平説,此次公佈的抗美援朝檔案,內容豐富、史料翔實,價值珍貴,突出展現了遼寧人民用忠誠和擔當為抗美援朝戰爭做出的特殊貢獻。
10月25日既是重陽節,又是抗美援朝70週年紀念日,可老人的心情一直不好。因為頭一天,他在逛頤和園公園的時候,把自己的“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週年”紀念章給弄丟了。
一級戰鬥英雄、特等功臣王海擊落擊傷敵機9架,一級戰鬥英雄、特等功臣孫生祿擊落擊傷敵機7架,二級戰鬥英雄、特等功臣焦景文擊落擊傷敵機4架…… 每一位王海大隊飛行員駕駛的戰機上,都有象徵擊落擊傷敵機數量的五角星閃耀。
為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週年,博納影業與八一電影製片廠等聯合攝製的電影《長津湖》25日在京宣佈開機。影片以長津湖戰役為背景,講述一個志願軍連隊在極寒嚴酷環境下堅守陣地奮勇殺敵、為長津湖戰役勝利作出重要貢獻的故事。
中央廣播電視總枱推出的紀錄片《英雄兒女》《為了和平》《抗美援朝保家衞國》和《英雄兒女——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週年文藝晚會》四部抗美援朝主題節目,其音像製品將通過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發行,同名圖書由人民出版社、商務印書館等出版發行。
“經此一戰,人民軍隊在戰爭中學習戰爭,愈戰愈勇,越打越強,取得了重要軍事經驗,實現了由單一軍種向諸軍兵種合成軍隊轉變,極大促進了國防和軍隊現代化。這一戰,人民軍隊戰鬥力威震世界,充分展示了敢打必勝的血性鐵骨!”
在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週年之際,中央宣傳部以雲發佈的方式,向全社會宣傳發布中國人民志願軍老戰士孫景坤、徐振明的先進事蹟,授予他們“時代楷模”稱號。
就這樣,小説《團圓》變成了電影《英雄兒女》。
在鄂北山區某綜合訓練場的野營駐訓地,即將離開連隊的他,和戰士們告別時説:“我會永遠記得自己是第3786名黃繼光英雄傳人,不管走到哪裏,我都不會給老班長丟人。”
幾乎每天上午,69歲的康明都會戴着花鏡,坐在陽台,打開智能手機,點開衞星地圖,按着牢記在心的大致經緯度在屏幕上不斷放大,直到手機上顯現出當地的衞星圖片影像。
新華社朝鮮前線十三日電美國騎兵第一師在朝鮮戰場上已經受到過多次的沉重打擊,但是,從來還沒有遭到過像最近一次這樣慘重的殺傷。
70年前,朝鮮戰爭爆發,在這場二戰結束後最大規模的國際戰爭中,新華社作為唯一在中國人民志願軍中建立分支機構的國內新聞單位,共派出了100多位記者、編輯及工作人員赴朝
在新華社社史館二樓的展廳裏,除了上述文字,還擺放着當年電文的手寫原稿,戰地記者的筆記本、記者證,以及獲得的各種軍功獎章,還有戰場上用過的電文發報機……
為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週年,在新時代繼承和弘揚偉大抗美援朝精神,由文化和旅遊部主辦的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週年舞台藝術優秀劇目展演於10月22日在京開幕。
王玲玲今年39歲,生日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紀念日——10月25日。“爺爺抗美援朝的經歷和我的生日,讓我此生註定與抗美援朝有關聯。”
廣播站雖然遭受過敵人若干次瘋狂的破壞,但孫泰鎬沒有離開上甘嶺一步,沒有間斷過一天的對敵廣播。
來參觀展覽的前一天,火箭軍機關幹部楊寧所在單位剛剛特邀專家進行了一場關於抗美援朝精神的授課。
20日上午,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迎來一批八九十歲的“銀髮”老兵。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70年前,中國人民志願軍高舉抗美援朝、保家衞國的旗幟,開赴朝鮮戰場,與朝鮮軍民並肩奮戰。多位專家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抗美援朝戰爭是保衞和平、反抗侵略的正義之戰,為世界和平和人類進步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
眼前這位白髮蒼蒼的老人名叫唐章洪,四川中江縣人,今年85歲,是一位參加過抗美援朝的老兵。
原志願軍15軍29師87團擔架連老戰士韓遠泉回想當年和戰友一起抬着邱少雲烈士遺體下戰場的情景,仍禁不住淚流滿面。他説:“為什麼戰旗美如畫,是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它!”